邮票收藏
集邮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回收案例 >

早期邮票的发展

来源:我爱集邮网 发布于 2023-07-25 阅读
    辛亥革命以后,集邮才在中国逐步兴起。

    1915年,第一家邮票商店——五洲邮票社在苏州蔡汇河头40号开业,老板是张景孟先生。1916年,《中华小说界》开设《邮乘》专栏。1918年,第一本集邮杂志《邮志界》创刊。 1922年,第一个有影响的邮票收藏组织一神洲邮票研究会在上 海成立,并出版了《神洲邮票研究会会刊》。

    但是,解放前的中国人民饥寒交迫,生活毫无保障,邮票收藏活动不可能得到普及。那时的邮票收购者仅限于一些殷实家庭 的成员,成了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好”。尽管如此,并不普及 的活动,仍然孕育了姜治方、马任全等一大批老集邮家。

   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物质生活日益改善,集邮 活动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1955年1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创办了《集邮》杂志。同年10月10日,中国集邮公司正式成 立。当时的邮票收购爱好者大多是在校的青年学生。由于特定的 历史环境,许多人与“苏联老大哥”建立起通信联系,社会 主义国家的邮票源源不断地流入校园,集邮在“象牙塔”中 蔚然成风。现在集邮者手中的老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基本 上是由那个时期的学生留存下来的。到60年代初,全国约有 200个集邮分公司和集邮门市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集邮也难逃厄运。 《集邮》杂志被迫停刊,集邮公司和集邮协会纷纷解散。红卫 兵们视集邮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而给予批判。一些藏有民国票、 外国票的集邮者被当做特务打倒。大批的珍贵邮品被抄、被烧,或者被怕引火烧身的集邮者投入厕所悄悄处理掉。一位集邮家曾撰文回忆:一群造反派闯进家中,翻箱倒柜,把一本本集邮册投入火海。当看到自己珍藏的十几枚梅兰芳小型张和四方连无齿票被红卫兵一张张撕碎的时候,心如刀绞,欲哭无泪……。“文革”使集邮走入寒冬。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6月,邮电部发出了《关于恢复国内集邮业务问题的通知》,这个文件成为邮坛的一枝报春花。1979年,中国集邮总公司成立。1980年1月,《集邮》杂志复刊。集邮事业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1982年8月25 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3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和亚洲集邮联合会先后接纳我国为正式会员国。由此,我国的集邮活动走向正轨。各省、市、 自治区及一些基层组织的集邮协会相继成立。10年间,集邮 爱好者已骤增到975万入。在1991年全国民间十大收藏评选 中,集邮以绝对优势傲居榜首。一向冷清的邮政部门,也因 下设邮票公司而“火”起来。为购买新邮票,许多大城市的邮票收购者不得不于发行日前夜就去排队。实行邮票预订证后,竟出现了伪造预订证的投机分子。邮票收藏之热,可见一斑。

   然而,热过了头就会发烧。1991年的邮市价格一涨再涨, 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成为一匹无法驾驭的烈马。仅以9月14日发行的T.168《赈灾》为例。这枚邮票面值80 分,一版50枚,共计40元。发行第一天的早上每版卖到400元,中午即达600元,是其原面值的15倍。其它邮票也竞相升温,以致流传“卖掉一版猴(指T.46《庚申年》),换座小洋楼”的说法。狂潮已成为昨天的历史,价格的怪圈不可能变成束缚邮票收藏发展的紧箍咒。相反,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集邮活动更加生机勃勃,日臻成熟。
                  T.46庚申年邮票



更多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15210093958 (微信同号)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1
    • 版权所有:爱集邮网 2013-2025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